- 第1版:头版
“一带一路”上的青春赞歌 ——记中铁五局贵州公司模范工程师陈发亚
□韩国详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陆应霞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有一群人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他们,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脊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中铁五局贵州公司的模范工程师陈发亚,便是这群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陈发亚,这位“90后”的青年工程师,自2013年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伟大事业。10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织纳铁路、浩吉铁路、中老铁路、汉广高速公路、黄百铁路(贵州段)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每一次,他都以满腔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工程一线默默耕耘,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
中老铁路项目,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促进老挝经济发展和加强中老两国友谊的重要使命。2016年底,当中铁五局贵州公司中标中老铁路项目后,陈发亚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踏上了前往老挝的征程。他说:“作为一名工程师,就是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接受任务后,他面对的第一道难关就是空琅村隧道这一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空琅村隧道全长9020米,是中老铁路老挝段第二长隧道,这里断层多、涌水量大、熔岩多,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然而,陈发亚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深入一线调研,结合隧道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质量控制关键点、高风险隐患点,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探索出了微台阶法,并在全线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在空琅村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陈发亚不仅展现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更以他的智慧和勇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面对隧道内高达4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温度,他勇于担当,不畏酷暑,深入一线研究解决方案。他提出优化改进隧道通风的方案,并引进制冰机、洒水降温等一系列措施,使隧道温度大幅下降,确保了高温隧道施工生产进度安全可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工作中陈发亚十分注重优化施工方案,缩短关键线路长度,减少施工安全风险。通过不断创新优化和配合项目经理强化施工组织,他使全线控制性工程空琅村隧道提前43天贯通,为2021年底中老铁路全线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5年的海外奋斗中,陈发亚从技术主管、工程部长,一步一个脚印地磨练成长为项目总工程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更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先后完成了6篇局级工法、3篇省部级工法,主编发表QC成果2项,参与新型实用专利发明2项,这些成果不仅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是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壮丽画卷上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自古忠孝两难全。对于陈发亚来说,为国尽忠、为公司效力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他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和思念。每次和两边的父母视频通话时,他只能道一句苍白无力的关心和问候。而他的妻子,更是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陈发亚的妻子是同他一起到老挝建设中老铁路的。然而,因怀孕只能于2020年8月提前回国。在那段日子里,陈发亚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思念着妻子和女儿。他不敢忘记妻子挺着大肚子一个人拖着行李箱从老挝回去的情景,更不敢忘记妻子在云南隔离14天时的孤独与无助。尤其是当妻子在生产时晕厥的那几分钟,更是他这辈子度过的最漫长的时间。
然而,正是这份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和思念,激发了陈发亚更加努力地工作。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公司的期望和国家的重托,更是家人的幸福和安宁。因此,他更加珍惜每一次工作的机会,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如今,陈发亚已经成长为中铁五局黄百铁路(贵州段)项目总工程师,面对黄百铁路(贵州段)站前4标这一耗时长、桥隧占比高、工程体量大、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的工程项目,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我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确保项目如期完工!”
陈发亚的奋斗历程,不仅彰显了个人的才华和毅力,更是中国工程师群体智慧和力量的体现。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