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第3版:三版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劳动时报2024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呼唤高校提供更多人才支撑


□王妤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是关系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变量。近年来,贵州深入领会并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建设“四区一高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走深走实,人才支撑生态建设是助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实现新的突破、量的提升、质的跨越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关键在人才

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推进高质量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更需要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主动担当服务国家战略,立足地方发展需要,遵循内在发展规律,积极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蓄势赋能”。贵州高校在实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上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满足符合改革发展、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急需人才,需要从国家的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要、贵州发展实际,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与定位,厘清高校如何为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关键的人才支撑成为重中之重。

一方面,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和培养主阵地,在全省科学专业设置上,需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新设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专业,以适应贵州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力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加强贵州优势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着力推进全省高校的学科建设形成“一校一特、一校多特、一校多强”的专业学科矩阵,更好地服务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注重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层次设定,针对紧缺行业和专业领域,加大力度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对熟练掌握新兴发展领域内的工程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并实现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新劳动力,有效衔接新劳动力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的基本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学、教学、产业融合发展。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高校有作为

高等院校是贵州实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人才供给的“领头羊”,在人才培养上更应当贡献高校的力量。

一方面,高校需要结合贵州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上的定位,在贵州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现有高校的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强势专业、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等培养专业型人才,又要在培养层次上保障一流的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和联培,培养高精尖的战略型人才。同时,高校要深化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施上紧跟科技进步和全省产业布局及发展需要,结合贵州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需求出发进行合理的专业布局调整,合理优化后有效切换到培养模式上,通过转变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有助于更有效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研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看得见的实际发展动力和生产力,最大限度推进科研成果满足国家布局、区域需要、地方实际需要,以解决高校研究成果的无力可用、无处可转、转化不理想等问题。要积极推进高校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推动科技研发成果、科学研究成果走出档案室、走出实验室、走出文档库,走进校企联合产业基地、走进高科技企业、走进成果转化应用产业,进一步转化为新时期贵州发展的生产力。

此外,高校需要持续完善政策,以强化和引导高校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和实用型研究的贡献动力,从制度上保障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并且要完善外部机制以增强服务科技、服务人才、做好保障,从源头上解决高校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难题、人才培养供需错配问题,通过打通科技、教学和产业的链条融合发展路径,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上走出一条集人才、创新、产业、政策、资金深度融合的新路子夯基固本,为更好地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智库的作用。

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高校人才要有制度保障

一是强化党管人才,完善人才制度生态。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党管人才,制定产业类、技术类、教学类、管理类等差异化的梯度人才分类体系,针对共性和个性需求为不同的人才提供平台与通道。同时,根据不同类别的岗位需要,持续深化高校人才“一人一策”的精细化实施制度和机制,推进人才在引、用、留、培、激等多环节上形成常态化标志性的制度体系。

二是创新融合机制,构建人才价值生态。加强高校与教育部门、产业需求企业、创新需求领域等的对接交流,通过人才的价值再造构建“价值生态链”,各级政府要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的颁布实施,制定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明确急需特需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方向。坚持结果为导向,完善人才需求主体责任单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更多高层次人才发挥价值,构建价值生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完善培养机制,搭建人才学术生态。人才培养需要探索协同培养和动态培养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紧密衔接的合作共同体,构建符合现代化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有效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共享,打通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上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要大胆探索建设“人才特区”的理念,充分结合贵州人力资源现状特点、贵州人才规模和结构、高精尖特需人才缺口等基础条件,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相关制度,从制度嵌入上推进人才价值融入,进而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搭建符合发展需要的学术生态。

四是健全激励机制,构建人才服务生态。坚持以业绩贡献为导向,通过创新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奖励制度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客观准确地评价人才的综合能力,通过借鉴智力资本入股、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等多样化的激励方式鼓励人才参与分配机制。要关注高校人才日常科研、生活、工作中的“关键小事”,强化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更为精细化的服务,保障并不断拓展相关需求的覆盖面和可及性,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服务保障体系,破除人才、资源、业务、服务方面的壁垒,构建保障贵州发展的人才服务生态。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征程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坚实阵地,应当勇于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展现作为担当。通过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健全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等有力举措,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强大的科技保障,助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闯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贵州特色的新路子。

(注:王妤煜,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23RWZX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劳动时报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劳动时报电子报刊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劳动时报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网友最新留言